新书推荐丨黄鹤:《西周有铭铜器断代研究综览》
西周有铭铜器断代研究综览
作者:黄鹤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2月
装帧:精装16开
定价:368.00元
ISBN:978-7-5732-0208-6
作者简介
黄鹤,女,1983年生,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2013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获历史文献学博士学位,专业为古文字学,现为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西周铜器断代、古文字学,在《古籍整理研究》《中国文字》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古委会项目1项、黑龙江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
内容简介
该书全面收录1911年至2010年一百年间西周有铭青铜器的断代观点,涉及断代论著1400余种,涵盖青铜器5000余件,堪称西周有铭青铜器断代观点的集大成之作。绪论分三个阶段回顾了西周有铭铜器断代研究的历史,重点介绍了“标准器断代法”“类型学断代法”的发展过程,主体以表格的形式介绍了近百年间的西周有铭铜器的断代情况。全书共收乐器和容器26类,包括钟、镈、鬲、甗、匕、鼎、簋、盨、簠、豆、卣、尊、觯、觚、爵、角、斝、觥、盉、壶、罍、方彝、勺、
目 录
凡 例 / 1
绪 论 / 1
一、钟类、镈类 / 19
二、鬲类 / 53
三、甗类 / 87
四、匕类 / 113
五、鼎类 / 117
六、簋类 / 331
七、盨类 / 571
八、簠类 / 601
九、豆类 / 611
一〇、卣类 / 617
十一、尊类 / 685
十二、觯类 / 757
十三、觚类 / 787
十四、爵类、角类 / 797
十五、斝类 / 857
十六、觥类 / 863
十七、盉类 / 871
十八、壶类 / 895
十九、罍类 / 929
二〇、方彝类 / 937
二一、勺类 / 955
二二、
二三、盘类 / 963
二四、匜类 / 997
二五、盂类 / 1009
二六、其他类 / 1017
参考文献(简称对照表)/ 1025
检索对照表 / 1073
《集成》号与本书号对照表 / 1075
《新收》号与本书号对照表 / 1109
《近出》号与本书号对照表 / 1114
《近二》号与本书号对照表 / 1118
其他著录与本书号对照表 / 1122
附:部分断代专收录铜器与本书对照表 / 1125
后记 /1155
后 记
这本小书是在我的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如今有机会出版,照例应该介绍一下与这本小书有关的因缘。
西周有铭铜器的断代是利用铭文研究西周历史文化的前提,历来倍受学界重视。自宋代开始,学者就有意识地在铜器著录书中标明笼统的时代信息。甲骨文发现之后,古文字释读取得较大进展,此后以铭文内容为主要手段的断代研究日渐活跃,“标准器断代法”及许多断代标准也逐渐建立起来。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的类型学方法更加广泛地用于西周铜器断代,以铭文内容为主的断代研究也愈加深入。尤其是2000年前后,融合多学科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开展,大大推动了铜器断代研究的进程。纵观整个铜器断代史,这些研究存在 “各抒己见,有论无争”这样一种“矛盾共处”的局面。学者各自立论,却较少引用及评价其他观点。究其原因,主要是铜器断代文献数量庞大,可谓汗牛充栋,加之有很多断代观点散见于其他以铭文为材料的各学科文献中,搜索不易。因此,对其进行综合整理是十分必要的。此前有学者对部分铜器的代表性断代观点进行过整理,如张懋镕先生《试论西周青铜器演变的非均衡性问题》、白冰先生《青铜器铭文研究——白川静金文学著作的成就与疏失》、李刚先生《唐兰的青铜器及铭文研究》等,都做了开创性的工作,很有价值。不过,上述学者收录的铜器数量和文献范围皆有限,学界亟需一份对西周有铭铜器断代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整理的资料汇编。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吴振武老师建议我将全面汇集西周有铭铜器断代成果作为博士论文选题。
西周铜器断代牵涉历史、考古、古文字、天文学等多个学科,是综合性的研究课题。在因得到论文题目而喜悦的同时,我也惴惴不安,唯恐力所不及。但是,我的导师冯胜君先生鼓励我,要充分利用吉林大学的综合资源。在师友的提点下,经过思索和衡量,我觉得论文选题具备开展研究的条件。首先,铭文在铜器断代中往往提供了明确的时间节点和丰富的断代信息,其正确释读是断代研究的先决条件,而较为扎实的古文字专业训练,帮助我克服了释读的障碍。其次,确定题目后我立刻去考古系听了林沄先生“古代中国青铜器”、王立新先生“夏商周考古”、赵宾福先生“考古学导论”等课程,并尽力熟悉铜器型式特点,将王世民、张长寿、陈公柔先生的《西周铜器分期断代研究》复印之后,剪下铜器图片,打乱后反复排序。通过这些“补短”,终于有一些信心开始此项工作。
作为资料汇编,体例的确定和资料的搜集是工作的关键。在体例的设计上,我们借鉴松丸道雄、高岛谦一先生的《甲骨文字字释综览》,以表格的形式汇集各家断代意见。再结合有铭铜器断代的特点,设置“序号”“器名”“字数”“铭文著录”“时代”“出处”“依据”等栏目。《凡例》中很多具体问题的处理方法,是在博士课上得到冯胜君、吴振武、林沄、吴良宝诸位老师以及崎川隆、单育辰、周忠兵、汤志彪等学长的很多建议而最后确定的。在资料的搜集上,学界一般讲究“迎头赶上”,即从时代最晚的研究成果开始,顺藤摸瓜,上溯系联以往的其他相关文献。然而铜器断代研究的文献并不能完全适用该方法,只能以地毯式搜索为主。这方面吉林大学古籍所和考古系资料室、图书馆古籍部和过刊室的丰富收藏为论文的完成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在此基础上,再扩大范围系联以查漏补缺。“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吉大古籍所古文字各位师长对这句话身体力行,为后学之楷模。回想那些日子,从东荣大厦到图书馆,从匡亚明楼到逸夫楼,从古籍部泛黄脆弱的旧纸到过刊室吱呀吱呀手摇打开的书架,那些纯粹的时光、恬淡的氛围,令人记忆犹新。
2013年6月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彭裕商、王辉、赵平安、陈伟武、董莲池、徐在国、胡平生、林沄、张世超、李守奎诸位先生给我的论文提出了非常宝贵的修改意见,为论文后期的修改和出版指明了具体方向。
在小书即将付梓之际,向以上论文完成过程中给予我启迪与帮助的各位学者、老师及同学致以诚挚的谢意。我的心中满怀感激之情,尤其要万分感谢我的导师冯胜君先生,老师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对学生则春风化雨,温煦宽容。自2007年硕士拜师门下,继而2009年有幸直博,在吉大六年的学习生涯里,老师给予我太多关怀与帮助。大到论文结构和凡例的修改确定,资格论文的写作发表,书稿的后续出版,小到个别字词甚或标点的使用,老师总是想我之未想,给我十分详尽的指导。师恩浩荡,永志不忘。
我还要万分感谢吴振武老师对我学业和生活的关怀,不但帮我确定了博士论文选题,并一直关心论文的写作进展及出版事宜,此次出版又蒙老师不弃,拨冗题字。我也要感激吉大的各位授业恩师,他们学养深厚,又平易近人,是我成长道路上的领路人。我也要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他们长久以来督促我、鼓励我,像手足一样关照我。
感谢哈尔滨师范大学李连元老师,是他生动有趣的授课风格,将我引上出土文献的道路。我还要感谢于茀老师、侯敏老师,在我回到母校工作后给予我很多关心和帮助。感谢我所在的古代汉语古代文献教研室的同事们对我工作与生活的关照。
感谢我的家人一直以来对我的鼓励和支持,尤其感谢我的父母,对我没有任何要求地付出。
感谢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对书稿的资助;感谢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对出版的资助。感谢上海古籍出版社顾莉丹女士、石帅帅先生为书稿出版所作的努力,特别感谢责任编辑石帅帅先生付出的心血。
我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能够有幸遇到这么多美好的人,仅以小书的出版感恩所有温暖的你们。限于个人的能力,此书一定会有疏漏错讹之处,真诚欢迎读者诸君批评指正。
黄 鹤
2021年8月于哈尔滨
内页预览
文章轉載自“古文字微刊”